2015高考文综历史训练题15
日期:2015-02-15
来源:招生考试信息网
点击:
历史试题: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一国两制”构想
解析:C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人民代表大会成立以前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2.“在这样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之上,中国在选择政党制度时必然要寻求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符合中华民族‘和合’文化传统的政党制度,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应运而生。”这旨在说明新中国政党制度的形成( )
A.符合传统文化内涵
B.是民主革命实践的产物
C.是生产关系变革的需要
D.是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要求
解析:A “在这样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之上”“必然要寻求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政党制度”突出的是新中国政党制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材料试图说明新中国的政党制度是传统文化的产物。
3.(2014成都检测)“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这部宪法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
A.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B.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D.明确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解析:D 首先明确该宪法应指1954年宪法,《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A、B、C三项符合《共同纲领》的内容。D项才符合1954年宪法的规定。
4.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委员会内,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制度。各下级人民政府均由上级人民政府委任并服从上级人民政府。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均服从中央政府。”这说明当时(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建立
B.新中国国家政权组织原则得以确立
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日臻完善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组织
解析:B 注意题干所指时间“1949年”,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于1954年,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日益完善,据此可排除A、C两项;1949~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主要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D项错误,可排除;材料主要讲述了新中国国家政权的组织原则,故B项正确。
5.2006年4月19日,某报纸刊登的一篇题为《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的文章中指出:“今年的五月十六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四十年前的这一天,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政治运动爆发了。它无论是从广度还是深度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超越了任何一场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浩劫。”导致此浩劫的主要原因是( )
A.国际形势的日益恶化
B.反党集团的推动和利用
C.指导思想出现重大失误
D.个人崇拜的发展和推动
解析:C 根据“四十年前”的提示可知材料中的“浩劫”指的是“文化大革命”运动,“文化大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党的“左”倾错误。国际形势、反党集团、个人崇拜都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都不是主要原因。
6.1980年,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特作决议:撤销中发[68]152号文件中加给刘少奇同志的罪名和对他的处理决议,恢复刘少奇同志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名誉。该决议( )
A.标志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开始
B.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C.表明政治路线拨乱反正的完成
D.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解析:D 拨乱反正的本质是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开始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刘少奇平反是其重要内容,但不是唯一的内容,不能标志着拨乱反正的完成,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是1981年的十一届六中全会。
7.时至今日,“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起了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青年评论家俞可平说,中国是采取“增量民主”的办法,“增量民主”表现为渐进地积量变为部分的质变。俞可平认为( )
A.中国的民主模式是最佳模式
B.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C.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无需借鉴西方
D.“中国模式”具有世界意义
解析: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增量民主”的含义,根据材料信息“‘增量民主’表现为渐进地积量变为部分的质变”,可以判断俞可平认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渐进过程。
8.1979年,(中国)“选举法”修订,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为1∶1。这表明( )
A.我国的民主进程开始于1979年
B.代表名额由偏向城市转变为城乡平等
C.农村取得了与城市平等的发展权利
D.代表名额由偏向农村转变为城乡平等
解析:B 解题关键在于1979年和2010年的城乡比例的变化。A、C、D三项说法错误。解题技巧:B、D两项是对立观点,一般是二者选其一。
9.下表呈现的是20世纪的七十年关于中国政治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文献。它们( )
1912年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
1931年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年 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都是民主与专制斗争的成果
B.都体现了民主集中的政治原则
C.都体现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步
D.都表明民族独立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前提
解析:C 新中国成立前的宪法是民主与专制斗争的成果,新中国成立后是完善民主制度的产物,A项错误。“民主集中”的原则是社会主义性质宪法的原则,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民族独立与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D项错误。五个宪法文件都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C项正确。
10.如图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剪纸画,该图在本质上反映了( )
A.人民大众对领袖的热爱与敬仰
B.人们政治理性的严重缺失
C.人民大众对中国的未来充满无限希望
D.人们被迫参加当时的政治运动
解析:B 本题考查“文化大革命”。题目中的剪纸画体现了“文化大革命 ”时期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这是一种错误的倾向,故排除A、C、D,选B。
11.据统计:1998年以来全国绝大多数农村和城市已进行了6次以上的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85%的农村建立了实施民主决策的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90%以上的农村建立了保障民主监督的村民理财小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等组织,村务公开、民主评议等普遍展开。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基层民主进一步加强和扩大
B.推进了农村民主制度的建设
C.体现了间接选举的本质特点
D.创造性地发展了村民选举制度
解析:C 中国新时期的基层民主选举是直接选举,不是间接选举。
12.(2013厦门检测)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指出,要“……坚持民主集中制丝毫不排斥广泛的地方自治,只要‘公社’和省自愿坚持国家的统一”。这可能为我国下列哪一制度的理论提供参考和可借鉴之处 ( )
A.“一国两制”构想 B.行省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村民自治制度
解析:A 列宁认为在坚持国家统一的前提下,地方可以享有自治权,这与我国的“一国两制”理论有相通之处,“一国两制”构想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材料一 1950年,新中国第一部基本法律《婚姻法》诞生;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从新中国建立之初到“文化大革命”前的17年,国家制定的法律、法令和法规多达1 500多件。社会主义法制由此奠基。
材料二 1979年,无疑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另一个重要节点。这一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刑法》《刑事诉讼法》《选举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7部法律。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的法律名称
类别 法律 A 《公司法》《证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商业银行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等 B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保险法》《证券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外汇管理条例》等 C 《预算法》《审计法》《政府采购法》《价格法》《个人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法》《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国人民银行法》等 D 《著作权法》《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专利法》《商标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等 E 《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土地管理法》等 F 《对外贸易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17年来和1979年中国法制建设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三,概括A、B、C三项以及D、E、F三项分别属于哪些类型的法律。指出这些类型的法律法规制定的主要背景。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第(1)问,材料一的关键信息是“社会主义法制由此奠基”,注意明确其地位,然后概括其取得的成就;1979年的特点要抓住改革开放的时代特点进行分析。第(2)问,要注意分类与背景的一一对应,说明法律建设体现时代的进步。
历史题答案:(1)新中国成立17年来:是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奠基阶段;成就显著,制定了包括宪法在内的多部法律、法令和法规。
1979年:是新中国法制建设的转折点;在刑事、民主政治、经济等法制建设方面取得突破;体现了改革开放的时代特征。
(2)A、B、C三项,属于市场主体、市场管理和市场宏观调控等方面的法律法规;D项属于著作权、专利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E项属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法律法规;F项属于与国际接轨方面的贸易法律。
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全国人大加强了立法工作,法律制度走向健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科学技术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环境问题的产生和环保理念的加强;与国际经济接轨的需要。
14.防止专制暴政、追求民主自由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原夫作君之意,所以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使宰相不罢,自得以古圣哲王之行摩切其主,其主亦有所畏而不敢不从也。……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在美国,多数虽然经常流露出暴君的嗜好和脾气,但还没有施行暴政的最完备手段。在美国的任何一个州里,中央政府至今只管理少数值得它特别注意的事务。它不参与管理社会的次要事务。它甚至没有这样的想法。多数虽然越来越专制,但没有给中央政府增加特权,而一直把一切大权留给自己。……美国人赋予法学家的权威和任其对政府施加的影响,是美国今天防止民主偏离正轨的最坚强壁垒。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材料三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十三条 宪法第五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1)概括材料一中黄宗羲的思想主张,结合明代政治演变分析这一主张的合理性。
(2)材料二中,托克维尔认为美国能够避免暴政的原因是什么?在防止专制暴政方面,黄宗羲和托克维尔的主张有何差异?
(3)根据材料三简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世界政治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并概述这部宪法对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政治文明在不同时代的发展演变。第(1)问可回顾所学知识对照材料信息概括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再结合明代废丞相、设内阁、皇权高度集中,以致后来宦官参政,政治日益黑暗的政治现状来分析其主张的合理性。第(2)问根据材料中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及“法学家的权威”“防止民主偏离正轨”等信息概括出原因,对差异的比较应从当时中美两国政体的本质区别这一角度分析。第(3)问“继承”可从“民主”与“法治”角度分析,“发展”可结合中国政治特色说明;“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历史题答案:(1)批判君主专制,主张通过相权牵制皇权;将学校作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明初废除丞相制度,皇权高度集中;实行内阁制度后,其职权又始终不明朗,使明朝后期出现宦官参政,政治日益黑暗的现象。黄宗羲的主张针对这些现实,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2)实行联邦制,各州在行政上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在三权分立的制度下,司法权能防止国会立法偏离民主正轨。
差异:黄宗羲反对的是君主独裁专制,本质上属于君主制基础上的传统政治的范畴;托克维尔反对的是“多数的暴政”,是基于代议民主的现代政治的范畴。
(3)继承:民主(主权在民)、法治(以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或: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意义: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一、选择题
1.“它的任务是:团结各种力量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在全国未普选以前,它执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材料中的“它”是指(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一国两制”构想
解析:C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人民代表大会成立以前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2.“在这样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之上,中国在选择政党制度时必然要寻求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符合中华民族‘和合’文化传统的政党制度,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应运而生。”这旨在说明新中国政党制度的形成( )
A.符合传统文化内涵
B.是民主革命实践的产物
C.是生产关系变革的需要
D.是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要求
解析:A “在这样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之上”“必然要寻求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政党制度”突出的是新中国政党制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材料试图说明新中国的政党制度是传统文化的产物。
3.(2014成都检测)“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这部宪法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
A.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B.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D.明确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解析:D 首先明确该宪法应指1954年宪法,《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A、B、C三项符合《共同纲领》的内容。D项才符合1954年宪法的规定。
4.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委员会内,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制度。各下级人民政府均由上级人民政府委任并服从上级人民政府。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均服从中央政府。”这说明当时(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建立
B.新中国国家政权组织原则得以确立
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日臻完善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组织
解析:B 注意题干所指时间“1949年”,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于1954年,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日益完善,据此可排除A、C两项;1949~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主要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D项错误,可排除;材料主要讲述了新中国国家政权的组织原则,故B项正确。
5.2006年4月19日,某报纸刊登的一篇题为《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的文章中指出:“今年的五月十六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四十年前的这一天,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政治运动爆发了。它无论是从广度还是深度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超越了任何一场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浩劫。”导致此浩劫的主要原因是( )
A.国际形势的日益恶化
B.反党集团的推动和利用
C.指导思想出现重大失误
D.个人崇拜的发展和推动
解析:C 根据“四十年前”的提示可知材料中的“浩劫”指的是“文化大革命”运动,“文化大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党的“左”倾错误。国际形势、反党集团、个人崇拜都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都不是主要原因。
6.1980年,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特作决议:撤销中发[68]152号文件中加给刘少奇同志的罪名和对他的处理决议,恢复刘少奇同志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名誉。该决议( )
A.标志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开始
B.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C.表明政治路线拨乱反正的完成
D.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解析:D 拨乱反正的本质是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开始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刘少奇平反是其重要内容,但不是唯一的内容,不能标志着拨乱反正的完成,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是1981年的十一届六中全会。
7.时至今日,“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起了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青年评论家俞可平说,中国是采取“增量民主”的办法,“增量民主”表现为渐进地积量变为部分的质变。俞可平认为( )
A.中国的民主模式是最佳模式
B.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C.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无需借鉴西方
D.“中国模式”具有世界意义
解析: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增量民主”的含义,根据材料信息“‘增量民主’表现为渐进地积量变为部分的质变”,可以判断俞可平认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渐进过程。
8.1979年,(中国)“选举法”修订,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为1∶1。这表明( )
A.我国的民主进程开始于1979年
B.代表名额由偏向城市转变为城乡平等
C.农村取得了与城市平等的发展权利
D.代表名额由偏向农村转变为城乡平等
解析:B 解题关键在于1979年和2010年的城乡比例的变化。A、C、D三项说法错误。解题技巧:B、D两项是对立观点,一般是二者选其一。
9.下表呈现的是20世纪的七十年关于中国政治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文献。它们( )
1912年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
1931年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年 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都是民主与专制斗争的成果
B.都体现了民主集中的政治原则
C.都体现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步
D.都表明民族独立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前提
解析:C 新中国成立前的宪法是民主与专制斗争的成果,新中国成立后是完善民主制度的产物,A项错误。“民主集中”的原则是社会主义性质宪法的原则,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民族独立与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D项错误。五个宪法文件都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C项正确。
10.如图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剪纸画,该图在本质上反映了( )
A.人民大众对领袖的热爱与敬仰
B.人们政治理性的严重缺失
C.人民大众对中国的未来充满无限希望
D.人们被迫参加当时的政治运动
解析:B 本题考查“文化大革命”。题目中的剪纸画体现了“文化大革命 ”时期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这是一种错误的倾向,故排除A、C、D,选B。
11.据统计:1998年以来全国绝大多数农村和城市已进行了6次以上的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85%的农村建立了实施民主决策的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90%以上的农村建立了保障民主监督的村民理财小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等组织,村务公开、民主评议等普遍展开。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基层民主进一步加强和扩大
B.推进了农村民主制度的建设
C.体现了间接选举的本质特点
D.创造性地发展了村民选举制度
解析:C 中国新时期的基层民主选举是直接选举,不是间接选举。
12.(2013厦门检测)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指出,要“……坚持民主集中制丝毫不排斥广泛的地方自治,只要‘公社’和省自愿坚持国家的统一”。这可能为我国下列哪一制度的理论提供参考和可借鉴之处 ( )
A.“一国两制”构想 B.行省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村民自治制度
解析:A 列宁认为在坚持国家统一的前提下,地方可以享有自治权,这与我国的“一国两制”理论有相通之处,“一国两制”构想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50年,新中国第一部基本法律《婚姻法》诞生;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从新中国建立之初到“文化大革命”前的17年,国家制定的法律、法令和法规多达1 500多件。社会主义法制由此奠基。
材料二 1979年,无疑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另一个重要节点。这一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刑法》《刑事诉讼法》《选举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7部法律。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的法律名称
类别 法律 A 《公司法》《证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商业银行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等 B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保险法》《证券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外汇管理条例》等 C 《预算法》《审计法》《政府采购法》《价格法》《个人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法》《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国人民银行法》等 D 《著作权法》《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专利法》《商标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等 E 《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土地管理法》等 F 《对外贸易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17年来和1979年中国法制建设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三,概括A、B、C三项以及D、E、F三项分别属于哪些类型的法律。指出这些类型的法律法规制定的主要背景。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第(1)问,材料一的关键信息是“社会主义法制由此奠基”,注意明确其地位,然后概括其取得的成就;1979年的特点要抓住改革开放的时代特点进行分析。第(2)问,要注意分类与背景的一一对应,说明法律建设体现时代的进步。
历史题答案:(1)新中国成立17年来:是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奠基阶段;成就显著,制定了包括宪法在内的多部法律、法令和法规。
1979年:是新中国法制建设的转折点;在刑事、民主政治、经济等法制建设方面取得突破;体现了改革开放的时代特征。
(2)A、B、C三项,属于市场主体、市场管理和市场宏观调控等方面的法律法规;D项属于著作权、专利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E项属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法律法规;F项属于与国际接轨方面的贸易法律。
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全国人大加强了立法工作,法律制度走向健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科学技术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环境问题的产生和环保理念的加强;与国际经济接轨的需要。
14.防止专制暴政、追求民主自由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原夫作君之意,所以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使宰相不罢,自得以古圣哲王之行摩切其主,其主亦有所畏而不敢不从也。……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在美国,多数虽然经常流露出暴君的嗜好和脾气,但还没有施行暴政的最完备手段。在美国的任何一个州里,中央政府至今只管理少数值得它特别注意的事务。它不参与管理社会的次要事务。它甚至没有这样的想法。多数虽然越来越专制,但没有给中央政府增加特权,而一直把一切大权留给自己。……美国人赋予法学家的权威和任其对政府施加的影响,是美国今天防止民主偏离正轨的最坚强壁垒。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材料三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十三条 宪法第五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1)概括材料一中黄宗羲的思想主张,结合明代政治演变分析这一主张的合理性。
(2)材料二中,托克维尔认为美国能够避免暴政的原因是什么?在防止专制暴政方面,黄宗羲和托克维尔的主张有何差异?
(3)根据材料三简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世界政治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并概述这部宪法对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政治文明在不同时代的发展演变。第(1)问可回顾所学知识对照材料信息概括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再结合明代废丞相、设内阁、皇权高度集中,以致后来宦官参政,政治日益黑暗的政治现状来分析其主张的合理性。第(2)问根据材料中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及“法学家的权威”“防止民主偏离正轨”等信息概括出原因,对差异的比较应从当时中美两国政体的本质区别这一角度分析。第(3)问“继承”可从“民主”与“法治”角度分析,“发展”可结合中国政治特色说明;“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历史题答案:(1)批判君主专制,主张通过相权牵制皇权;将学校作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明初废除丞相制度,皇权高度集中;实行内阁制度后,其职权又始终不明朗,使明朝后期出现宦官参政,政治日益黑暗的现象。黄宗羲的主张针对这些现实,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2)实行联邦制,各州在行政上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在三权分立的制度下,司法权能防止国会立法偏离民主正轨。
差异:黄宗羲反对的是君主独裁专制,本质上属于君主制基础上的传统政治的范畴;托克维尔反对的是“多数的暴政”,是基于代议民主的现代政治的范畴。
(3)继承:民主(主权在民)、法治(以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或: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意义: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文章来源招生考试网,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 https://www.sczsxx.com/html/gaokaoziyuan/wenzong/2015/0215/2015wzlst15.html)
特别说明:招生考试网【www.sczsxx.com】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相关信息以权威部门公布的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