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文综历史训练题20

日期:2015-02-15 来源:招生考试信息网 点击
历史试题:新中国的外交

一、选择题

  1.(2013无锡调研)20世纪50年代某西方报纸评论:“(此次会议是)亚洲最大国家的代表第一次在西方为亚洲讲话——周恩来今天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代表,成为全世界注意的焦点。”此次会议(  )
  A.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B.推动了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C.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
  解析:B 材料的关键信息是“20世纪50年代”“第一次在西方为亚洲讲话”,日内瓦在西方,日内瓦会议主要讨论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是为亚洲讲话。
  2.张同冰在《新中国外语教育发展回顾》中指出:“1952年开始大学院系调整,撤销合并了大部分学校的英语系科,德语、法语等语种也被缩减。1952年至1956年间,全国俄文专科学校纷纷建立,综合性大学俄文系招收人数大幅增加。”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
  A.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孤立封锁政策
  B.新中国推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C.受苏联大力援建中国与中苏关系密切影响
  D.受新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
  解析:D 英语、德语、法语专业减少是西方国家孤立中国的产物,俄文专业增加是“一边倒”外交政策和中苏关系密切的产物,因此,A、B、C都是材料现象的原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淡化了意识形态色彩,与材料中的现象无关。
  3.下图为新中国一段时期内对外经济援助的有关数据。造成20世纪60年代援外支出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
  A.中国是不结盟运动的发起者
  B.“文化大革命”严重干扰了经济建设
  C.国民经济调整取得重大成果
  D.与美苏交恶需打开外交新空间
  解析:D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成就。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与图片中援外支出上升的信息不符,故排除。国民经济调整的是国民经济结构比例与20世纪60年代的援外支出猛增的现象无直接关系。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随着中苏关系的交恶,中国同时面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威胁,故急于打开新的外交局面,故选D。
  4.某网站在“新中国外交的光辉历程”网页上,有“西欧北美日本专题”“苏联东欧专题”“亚非专题”等栏目。其中“亚非专题(新中国建立至50年代末)”栏目下有“中印建交”“抗美援朝”“中国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标题。该栏目下标题还可能有(  )
  A.万隆会议 B.亚太经合组织
  C.中日建交 D.上海合作组织
  解析:A 注意“亚非专题”后的时间限制,只有1955年召开的亚非万隆会议符合题意。B项成立于1989年;C项是在1972年;D项成立于2001年。材料体现了美苏两极格局下,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外交成就。
  5.有学者评价中国某一外交成就对中国的意义“打破封锁的努力迎来了决定性转折”,是“中国在国际大家庭中开始正常化外交的一个时期象征”。该外交成就是(  )
  A.1949年中苏建交
  B.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1971年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D.1979年中美建交
  解析:C 新中国外交中具有突破性的外交事件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包括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尼克松访华等,其中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是中国迎来外交转折的象征。
  6.1972年6月,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首次人类环境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发言:“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决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越南和印度支那,使用化学武器杀伤印度支那人民,破坏人类环境。”对中国的强烈谴责,美国国务院要求其代表团对之进行淡化处理。美国这样做主要是因为(  )
  A.中国综合国力提高
  B.美国需要改善同中国的关系
  C.美国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D.美国推行灵活务实的外交政策
  解析:B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道路,为改善两国关系,美国避免与中国的冲突,B项正确;A项不是主要原因;C项不符合美国使用化学武器的事实;D项是美国根据国家利益调整外交政策的表现,不是原因。
  7.基辛格第一次秘密访华,看到“打倒帝国主义”口号时,曾经表示过不满。尼克松访华时,毛泽东竟然提起此事,并笑着说:“我认为,像我这样的人放了许多空炮……你(尼克松)不在打倒之列,他(基辛格)也不在内。都打倒了,我们就没有朋友了嘛。”毛泽东说自己“放空炮”,是在暗示(  )
  A.中美之间的矛盾是虚构的
  B.美国已经不是帝国主义国家
  C.中国在淡化中美意识形态的分歧
  D.中国感谢美国帮助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解析:C 中美之间的矛盾是现实的不是虚构的,A项错误。对于当时的中国,美国仍然是帝国主义国家,仍然威胁着中国的安全,B项错误。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问题上,美国是障碍而不是动力,D项错误。“放空炮”强调美国不在“打倒之列”意在淡化中美之间意识形态的分歧,推动中美关系发展,C项正确。
  8.下表是1894~1993年美国与中国的贸易额(单位:1950年前为百万海关两,1950年后为百万美元)。对下面表格中透露的信息分析正确的有(  )
  时间(年) 1894 1899 1917 1928 1933 1938 1950 1955 1965 1970 1980 1993
贸易额 25 44 156 334 413 238 238 - - - 4 813 27 660 ①1917~1928年中美贸易额变化受一战后国际关系变化的影响 ②1933~1938年中美贸易额变化原因之一是日本全面侵华 ③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影响着1980~1993年中美贸易额变化 ④1955~1970年中美之间的贸易完全中断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B 本题考查近代以来中美关系的变迁。欧洲列强忙于一战,而美国乘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①正确。1933~1938年,日本加紧侵华,中美贸易额下降,②正确。改革开放以来,中美两国在经济领域的合作不断扩大,故双方贸易额不断上升,③正确。新中国成立后初期,由于美国对新中国采取敌对封锁的政策,从而导致中美贸易额大幅度下降,但并没有完全中断,④错误。
  9.1982年3月26日,中国外交部发表了一个只有三句话的声明:“我们注意到了3月24日苏联勃列日涅夫主席在塔什干发表的关于中苏关系的讲话。我们坚决拒绝讲话中对中国的攻击。在中苏两国关系和国际事务中,我们重视的是苏联的实际行动。”由此可知(  )
  A.苏联在改善对华关系方面缺乏诚意
  B.中国外交政策将进行重大的战略方向调整
  C.中国坚决反对苏联的攻击,中苏关系日益恶化
  D.中国外交重点由意识形态转向国家利益方面
  解析:A 从材料的信息看,苏联一方面攻击中国,另一方面又表达愿意改善对华关系,说明其在改善对华关系方面缺乏诚意。1982年已经是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已经进行了重大调整,B项的错误在于“将”。20世纪80年代,中苏关系逐渐缓和,C项错误。中苏关系中任何时候外交的重点都是国家利益,D项表述错误。
  10.新中国外交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50年代联苏抗美,60年代既反苏又反美,70年代联美抗苏,80年代不结盟。1994年中俄签署《联合声明》,形成了一种以“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为主要原则的睦邻友好、互利合作关系。2011年中美确定致力于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这表明(  )
  ①中国外交政策不断根据国际形势和自身利益的变化进行调整 ②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③中国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④合作取代对抗是中国与美苏(俄)关系发展的方向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D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由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国外交政策的不断变化可知,①②与题意相符。由“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可知,③与题意相符。由“联苏抗美……中美确定……合作伙伴关系”“联美抗苏……中俄……形成……睦邻友好、互利合作关系”可知,④与题意相符。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2月14日,中苏双方在克里姆林宫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条约第一条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同时也约定苏联在1952年底以前,无条件地将中国长春铁路移交给中国,从旅顺撤出苏联军队。同时,为中国提供一笔总数为三亿美元的建设贷款。
  ——据(日)中岛岭雄《外交关系:
  从朝鲜战争到万隆路线》
  材料二 下表所列为自1970至1973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加拿大 1970年10月13日 意大利 1970年11月6日 奥地利 1971年5月28日 比利时 1971年10月25日 冰岛 1971年12月8日 英国 1972年3月13日 荷兰 1972年5月18日 联邦德国 1972年10月11日 澳大利亚 1972年12月21日 新西兰 1972年12月22日 西班牙 1973年3月9日 (1)分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的背景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有什么共同特色?与这些国家建交,反映了中国在外交策略上有什么改变?
  (3)你认为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新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这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第(1)问,二战结束以后,世界格局的显著特点是美苏冷战对峙,西方国家对华采取遏制、孤立政策,从这一背景分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作用。第(2)问,“特色”较易解答,“策略”要结合中苏关系的状况分析。第(3)问,“原因”注意从中国、苏联、美国、世界等角度分析。“影响”可以从外交、经济、文化等角度分析。
  历史题答案:(1)背景:两大阵营尖锐斗争;美国等西方国家敌视中国。
  作用:对巩固新生政权、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2)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应对苏联威胁(或“一条线、一大片”战略)。
  (3)苏联威胁中国安全;美国在争霸中处于劣势;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中美关系正常化。
  影响: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有利于抗衡苏联;有利于中西方开展经济文化交流;奠定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基础。
  12.在中美两国长期交往的历史中,两种对立的中国观在美国交替出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争爆发不久,《纽约时报》在一篇社论中满怀希望地说,尽管美国最初遭受了损失,但它决不是孤立的:“我们有像中国那样忠诚的战友,它有着取之不尽的人力资源……中国依靠其吃苦耐劳、足智多谋的人民,将十倍地报偿我们以前给它的援助。……”长期以来一直备受美国蔑视和施舍的中国迎来了最佳时光。
  材料二 伴随着朝鲜战场烽烟四起,成吉思汗的好战形象重新在美国人脑海中浮起,中国被视为莫斯科的“傀儡”和忘恩负义的“侵略者”。中国在美形象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王立新《试论美国人中国观
  的演变(18世纪~1950)》
  材料三 美国公众对中国、日本、俄罗斯的感情“温度”
  年份 中国 日本 俄罗斯
  1990年 45 52 59
  1994年 46 53 54
  1998年 47 55 49
  2002年 48 60 55 ——余建军《美国公众的中国观
  与美国对华政策(1990~2002)》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简要分析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并简述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指出这一时期美国公众对中国的感情“温度”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影响美国人“中国观”的主要因素,谈谈你对中美关系的展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史料并论证阐述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时期”据材料可知中美关系急剧升温,处于“最佳时光”,中美之间是战友关系,由此判断此时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原因”可从面临共同的敌人,国民政府的亲美政策,中国抗战对美国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性等方面思考。第(2)问,“中国观”由“莫斯科的‘傀儡’和忘恩负义的‘侵略者’”的信息即可得出;“历史背景”:此时正值美苏冷战时期,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并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第(3)问,由数据可知美国公众对中国的感情“温度”升温慢,处于稳步增长中,较之日、俄,“温度”低,增长慢。第(4)问,“主要因素”应围绕国家利益、社会制度等方面作答;“展望”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历史题答案:(1)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或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期)。原因:太平洋战争爆发,面临共同的敌人;中国抗战有力支持了美国;中国政府的亲美政策;抗战中中国军民表现出的优良品质等。
  (2)中国观:莫斯科的“傀儡”;忘恩负义的“侵略者”。历史背景:美苏冷战;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朝鲜战争爆发,中国抗美援朝等。
  (3)美国公众对中国的好感程度较低,一直处于“微冷”状态;而且和日本与俄罗斯这两个国家相比,对中国的“温度”升温不快,但一直保持上升状态。
  (4)主要因素:国家利益、综合国力、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历史传统等。展望:观点1:中美关系的前景是美好的,由于种种原因,中美双方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隔阂、误解乃至摩擦,但双方可以保持冷静和理智,加强沟通,减少猜疑,求同存异,发展中美友好合作关系。观点2:中美之间存在着根本上的差异,如美国希望谋求世界霸权,而中国反对任何国家称霸,现阶段双方的合作是建立在共同的利益之上,但不同的目标最终会使双方分道扬镳。(答出任一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文章来源招生考试网,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 https://www.sczsxx.com/html/gaokaoziyuan/wenzong/2015/0215/2015wzlst20.html)

  特别说明:招生考试网【www.sczsxx.com】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相关信息以权威部门公布的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