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翻译]赤壁-作者杜牧
唐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①。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②。
[作者简介]
杜牧(803年~805年),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二十六岁中进士,为弘文馆校书郎。后来除在地方上做十年幕僚外,又在黄、池、睦、湖等州做过刺使,还曾在中央任过监察御史,膳部、比部及司功员外郎等职,终于中书舍人。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是晚唐一位著名诗人。青年时期的杜牧,怀有经邦济世之志,喜读兵书,为人刚直不阿,敢于指陈时弊。后来,由于卷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使他的政治主张未得旋展,终于堕入颓废享乐、纵情声色的生活里面。
杜牧在文学方面,主张文以致用,强调内容为主,形式为辅,提倡言之有物,朴实无华的文风;反对无病呻吟,片面追求形式。在晚唐追求浮丽柔靡的文坛上,他主张“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以豪迈俊爽,拗峭清丽独树一格。他的七律和七绝都写得很成功,而七绝尤为凝炼、自然,很多名篇为后人所传诵。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后人把他与杜甫相提,称为“小杜”,或为李商隐并提,称为“李杜”。杜牧虽然写了一些进步诗篇,但也写了不少消极颓废、趣味低下的作品,这些含有糟粕的诗歌,应引起注意,给予批判。
[说明]
赤壁在今湖北武昌县西,长江南岸。一说在湖北嘉鱼县东北,又一说认为在蒲圻县西北。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二○八),曹操在攻克荆州后,想长驱东下,进攻吴国。吴将周瑜联合刘备在这里大破曹兵,奠定了后来三国鼎立的局面。这首诗是感叹兴亡之作。一说它是李商隐的诗,但风格更近杜牧,恐不是李商隐的作品。
[注释解释]
①戟:古代的一种兵器。将:拿着。前朝:过去的时代。“未”,一作“半”。
②周郎:指周瑜。赤壁之战他年仅二十四岁,吴国人都叫他“周郎”。铜雀:即铜省台,建安十五年(二一○)曹操所建,故址在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城西。二乔:当作“二桥”。《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载,吴国的桥公有两个美丽的女儿,吴主孙策自娶大桥,周瑜娶小桥。这两句是说,当时周瑜如不得东风之助,战争的胜败,吴国的存亡,都会成问题(按:据《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注引《江表传》载,当时周瑜采纳了黄盖的火攻之计,那一天正好东南风盛,风助火势,烧毁了曹军战船,吴军取得全胜),所以作者这样说。
[周瑜简介]
中国三国形成时期军事家。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出身士族,少时与孙策友好。东汉兴平二年(195)起兵助孙策占据江东。建安三年(198)任建威中郎将,从孙策转战江淮,为开拓东吴疆域建立了巨大战功。孙策死后,周瑜以中护军职辅佐孙权。七年,曹操责令孙权送子为质称臣。孙权众臣犹豫不决,唯周瑜力主拒曹,并建议孙权占据江南,拥兵观变。十三年秋,曹操率军号称80万南下,并致书迫孙权投降。周瑜等分析局势,坚定了孙权与刘备结盟抗曹的决心,又自请为将,与刘备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周瑜文武兼备,有雄才大略,赤壁战后积极筹划进图中原。十五年,卒于巴丘(今湖南岳阳)。
周瑜点将台
周瑜自幼与孙策交好,孙策于袁术麾下初崛起时曾随之扫荡江东。后来回去镇守丹阳。袁术心慕周瑜的才干,欲聘周瑜为将,但是周瑜以袁术难成大事而拒绝。其后设法投奔孙策,为中郎将,孙策相待甚厚,又同时迎娶有「国色」之称的二乔,成为连襟。孙策遇刺后,临终嘱咐孙权:「外事不决,可问周瑜。」,周瑜奔丧还吴与张昭一起共同辅佐孙权,并且举荐鲁肃等人,执掌军政大事。赤壁大战之前自鄱阳赶回力主拒曹,后于群英会戏蒋干、怒打黄盖行使离间计、最后指挥全军在赤壁袭击曹军取得胜利,并取得副都督程普的拜服与信任。赤壁大战之后,下南郡与曹仁相持,中箭负伤,与诸葛亮较计赛谋,定下假涂灭虢等计策,最后终于死于巴陵,时年三十六岁。死前上书举荐鲁肃代其位,孙权为其素服吊丧。周瑜性情开朗,气度宽宏,深得维恩显着。精通乐律,即使在醉酒时也能听出音律的错误。
[古诗翻译]
一支断戟沉落在江底,久远岁月也未能将它消蚀,
把它磨洗一番,认出是三国时代的兵器。
假如东风不曾给予你援助,
二乔都会被锁进铜雀台里。
(文章来源招生考试网,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 https://www.sczsxx.com/html/read/gushi/201406052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