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家:喜剧大师莫里哀

日期:2015-02-10 来源:文学家 点击

  文学家——喜剧大师莫里哀你知道吗?了解喜剧大师莫里哀,增长自己的见识,增强判断能力。

喜剧大师莫里哀

  莫里哀是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作家,古典主义喜剧的创建者,欧洲最杰出的喜剧家之一,在欧洲戏剧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莫里哀原名若望—巴蒂斯特·波克兰,莫里哀是他的艺名。他生于巴黎一个具有“王室侍从”身份的宫廷室内陈设商家庭,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贵族教育。莫里哀童年时代常随外祖父观看民间戏剧的演出。上中学时,他学习了拉丁文。传说他曾听过唯物主义哲学家伽桑狄讲学,人们以此解释他的喜剧中的自由思想。
  长大后,父亲要他学法律,继承他的商业,莫里哀却只想以戏剧为终生事业。1643年,他向父亲宣称放弃“王室侍从”的世袭权利,和一些青年戏剧爱好者一起组织了“光耀剧团”。剧团惨淡经营,莫里哀还曾因负债而被指控入狱。后来,他不顾当时蔑视演戏的社会风气和家庭的反对,毅然与伙伴们一起离家出走。1645—1658年,他们走遍法国。在此过程中,莫里哀长期深入生活,加深了对法国社会的观察和理解,也磨练了他戏剧艺术的才华。由于他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编写演出了一系列很有影响的喜剧。最后,莫里哀作为剧团的领导人重返巴黎,在卢佛宫演出他在外省编写的《多情的医生》,非常成功,路易十四因此要“光耀剧团”留在巴黎。此后,他一直在巴黎进行创作演出。
  莫里哀生活在资产阶级勃兴、封建统治日趋衰亡的文艺复兴时期。他同情劳动人民,笔锋所向,揭露的是昏庸腐朽的贵族,坑蒙拐骗的僧侣,无病呻吟的地主,冒充博学的“才子”,还有靠剥削起家而力图“风雅”的资产者,利欲熏心、一毛不拔的高利贷者。他从各个侧面勾画出了剥削阶级的丑恶形象。他笔下的正面人物,常常是那些被嘲讽者的仆人、佃户、工匠,这些人总是以高妙的手段使对方当场现形,让剥削者在观众的哭声中受到批判。
  莫里哀共留下33部剧作和8首诗。《可笑的女才子》、《丈夫学堂》、《太太学堂》、《达尔杜弗》(又名《骗子》)、《堂璜》、《愤世嫉俗》、《吝啬鬼》等,都是广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的佳作。
  在莫里哀的戏剧作品中,《达尔杜弗》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莫里哀的最大成就,在欧洲喜剧里有很高的地位。达尔杜弗是个手段灵活的宗教骗子,披着虔诚的天主教徒的外衣,进入了奥尔贡的家。奥尔贡和他的母亲白尔奈耳太太受了他的蛊惑,把他看作圣人,颂扬他,供养他。达尔杜弗则尽其所能,在一些琐屑事情上表现他的“崇高”的宗教德行。有一天他祷告的时候捉住一个跳骚,事后还一直埋怨自己不该生那么大的气,竟把它捏死了。奥尔贡对他五体投地,打算把爱女嫁给他,把财产托付给他,把不可告人的政治秘密告诉他。由于达尔杜弗的挑拨,奥尔贡狠心驱逐自己的儿子,剥夺其财产继承权。他想不到他所敬爱的“上帝的意旨”的执行者原来是一个卑鄙的小人。达尔杜弗竟然想勾引奥尔贡的妻子艾耳密尔,他对艾耳密尔说:“如果上帝是我的情欲的障碍,拔去这个障碍对我算不了一回事。”他的罪行被揭穿后,他不但企图霸占奥尔贡的全部财产,还打算利用奥尔贡出于信任而交给他的政治文件来陷害对方。他厚颜无耻地说,他所以这样做,都是为了上帝,为了国王。他用上帝和国王来遮盖他的邪恶的心灵。
  17世纪60年代,法国专制政体越来越反动,宗教伪善几乎遍及整个上层社会,其中包括天主教会的大主教和其他高级僧侣,以及王太后为首的许多皇亲国戚和达官大臣。达尔杜弗就是这些伪善信士的典型形象。《达尔杜弗》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它的概括性很强,直到现在,“达尔杜弗”这个名字不但在法国,而且在欧洲许多国家的语言中已成为“伪善”的同义语。
  《达尔杜弗》第一次在凡尔塞宫试演时只有三幕,它的尖锐讽刺触犯了圣体会和那些支持圣体会的贵族。他们在路易十四面前攻击莫里哀,说他反对宗教。不久,《达尔杜弗》被禁止演出。莫里哀三次修改剧本,先后两次向路易十四上陈情表,甚至以不再写喜剧来劝说路易十四,但禁令仍未解除。5年后的1669年,《达尔杜弗》才第一次公开演出,获得很大成功,从此成为莫里哀的最受观众欢迎的剧本。
  《吝啬鬼》也是莫里哀的优秀喜剧之一,讽刺资产阶级贪财如命的本质。阿尔巴贡是个靠放高利贷发财的资产者。他在儿女面前装穷,嫌他的儿子在穿着打扮上花钱,教他拿赌博赢来的钱去放高利贷。关于女儿的婚姻,他考虑的是对方要不要陪嫁。他放高利贷,想不到借债的人就是自己的儿子。他想续弦,却成了儿子的情敌。这些偶合场面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常见的,但莫里哀运用起来却大大加深了喜剧气氛,深刻反映了资产阶级人与人之间在金钱面前赤裸裸的利害关系。他埋在花园里的一万金币被偷后,他痛哭流涕,几乎想以身殉钱。他闹翻了天,把家里所有的人都看成贼,要求开动国家的一切统治机器,替他找回他的“命根子”。莫里哀很出色地用喜剧夸张的手法,把阿尔巴贡的吝啬性格烘托出来。
  莫里哀是位喜剧大师,但是他的死却是一场悲剧。为了维持剧团开支,他不得不带病参加演出。1673年,在演完《没病找病》最后一幕以后,莫里哀咯血倒下,当晚就逝世了,终年51岁。由于教会的阻挠,他的葬礼冷冷清清。

  来源:8部“知道点”丛书

(文章来源招生考试网,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 https://www.sczsxx.com/html/read/story/2015021049500.html)

  特别说明:招生考试网【www.sczsxx.com】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相关信息以权威部门公布的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