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语文复习练习题17

日期:2015-02-14 来源:招生考试信息网 点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守巷者
  庄 因
  从我的门口通往闹街,是一条长巷。
  巷子的前一段,左右对立的是些高级住宅,朱门白墙,煞是美观,经常有几辆小汽车停靠在巷的一边。巷子的后一段,是参差不齐的克难房子,我所住的,便也是其中的一个。
  午间,巷内行人不绝,人们像走马灯似的往来于闹区与冷静之间。到了晚上,一切活动都被黑暗所掩蔽,巷子里静得犹如一条无声的河。
  我每晚都要经过这条巷子,而时间往往接近午夜了。当我自巷口下了汽车,独自走在这幽幽的深长的峡谷中,听着足声清晰地振荡着,心里便有遗世独立的感觉。
  我很愿意用这段富有诗意的宁静,去澄清脑子里一天来堆积着的琐碎的片段问题,同时,结构一些对于新事物的思绪。
  我放缓了步子走,虽然在我感觉中,这条巷子是很长的,但走过去却非常快。每次转过一个小弯以后,远远的一盏微弱的灯火便像流星般滑落在巷口,这颗星似的灯,体积固然很小,但给我的感受又何尝逊于大海茫茫中出现在港口的灯塔?
  当我每次快走进那个转弯的时候,心里便自问着:“它仍在么?”
  然后,我转过弯,承受着希望的欣喜,我的脚步也像有力而加速了,仿佛新的明天已经有这一点光亮,先透露给我。
  这盏孤灯的主人,是一个卖馄饨的老人,我说他老,也许并不确实,不过,他确已鬓发斑白。我与他相识,是在一个寒雨凄风的夜晚。
  我竖起衣领,向前倾斜着疾行。再也没有往常那种悠闲的想法,只觉得这巷子长的讨厌。风加了细雨,喷洒在身上,有一股刁缓的风溜进衣领,全身像触电似的痉挛起来。忽然一阵竹梆子的声音从前面递过来,我抬头看,一层雨雾散在那灯火的四周,老人笼着手,靠了墙壁坐着。我忽然觉得他是异常孤独的。
  坐在面摊旁的长条凳上,热的蒸气扑在脸上,隔着水雾,渗过凄迷的光,看见的是他满脸的皱纹,和一双似乎困倦的眼。
  “吃啥?”他问。
  于是我们便由一碗牛肉面交谈起来。
  “俺在大陆时当过县长,谁知道要来台湾卖面?”
  真的,谁会想到来台湾一住十年呢?
  我想,谁也料不到自己的生活,那么,处在一个新环境里,便去多多培养自己,料理新生活吧!生活没有绝对的舒适与穷苦,那只是感受的问题,以及我们对于它单纯肯定而产生的印象。我与他真是素昧平生,相遇他乡,不是奇迹么?
  我把一碗面连汤喝完,觉得特别的舒适和温暖,我拭过嘴,微笑地望着他。
  “你不要看俺头发白了,没关系,俺儿子可大了!”他似乎猜透我心中优越的感觉,于是这样说。
  我没有再答他什么,心里忽地充实起来。我想:是的,我们的下一代都大起来了!回家,快了!
  雨仍下着,风仍刮着,我站起来向他告别,转身走去,不禁回头又看了看,想,只留下他一人在深夜守着这长巷,是太不该了!
  (选自《海外华人散文选》)
  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借“守巷者”——一个在大陆当过县长到台湾却卖馄饨的老人的事,来抒发自己的孤寂、落寞之情。
  B.“独自走在这幽幽的深长的峡谷中,听着足声清晰地振荡着,心里便有遗世独立的感觉”,以动衬静,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宁静。
  C.“这颗星似的灯……给我的感受又何尝逊于大海茫茫中出现在港口的灯塔”,以夸张的手法突出了“灯”在作者心中的位置。
  D.“我”吃面时“把一碗面连汤喝完,觉得特别的舒适和温暖”,表现了在生活的艰难时期“我”因吃一碗面就感到满足的心理。
  E.本文所写的是一种较为普遍的人生场景,抒发的也是一种普遍的人生情绪,但借这样一位老人表达出来,又有一种独特意义。
  ★2.“守巷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写卖馄饨的老人之前,写长巷、写夜晚归来等,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守巷者”作为这篇散文的题目,可以从主题思想、象征意蕴等多方面对它进行赏析。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4·贵州省高三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乡村铁质
  刘向民
  ①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在我全部的生活中,乡村是最重要的。
  ②虽然走进了城市,不可能与土地日日肌肤相亲,但我始终以农民的眼光审视乡村。乡村是城市的依托,没有乡村也就没有城市的存在,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是乡村的延伸和延续。乡村是狗吠鸡鸣牛哞,是薄薄的晨雾和袅袅的炊烟,一条静静地流淌的小河,茂密的小草尖上晶莹的露珠闪耀着太阳的光彩。乡村的早晨是清新和鲜明的。
  ③走进田野,就走进了自我。一株株茂盛的高粱、谷子或者玉米,就是我们的兄长。闪着光芒的锄探进植物的根部,根系蔓延,锄的铁质意念就通过异常发达的根系蔓延了整个土地,广阔的原野处处闪耀着铁质的浑厚和沉重,所以我们收获的每一粒粮食、每一季粮食都包含着铁质。铁质沿着血管流动,扎根于我们的每一处神经,我们的脊梁才如此坚挺。
  ④粮食的存在,使乡村有了存在的充分理由。一茬一茬的庄稼,一茬一茬的人生,在乡村的蓝天下格外亮丽。已经死去多年的大树仍然直直地挺立,黑枯的树干直指青天,乡村中许多的构思和想象缘自树干的启迪。镰刀闪着铁质的锋利,农民的梦想始终与庄稼有关,一头牛与一架犁在土地深处探寻,浑黄或者黝黑的土壤蕴涵着无穷的力量,只要播下种子,幻想就无可阻挡地蓬勃起来了。土地时刻迸发着铁质的响声。
  ⑤土地养育了庄稼,也养育了整个乡村。乡人们的性格和作为,任何时候都充满着铁质,欢喜时会无所顾忌地畅心大笑,发怒时会打上一架,或者跑到村街上不明不白地骂上一场,悲哀时会痛痛快快淋漓尽致地大哭一场,然后又执着地走进田野,走进劳作,一切都毫无遮遮掩掩。嫉恶如仇,旗帜鲜明,高昂的气概和高亢的声音比得过任何烦琐深奥的说教。他们不怕风,不怕雨,不怕雷鸣,他们饮风餐露,吃得下千般苦,受得住万般罪,他们常说“没有吃不了的苦,没有受不了的罪”,年景的丰歉和日子的辛苦都是岁月的点缀,他们从不怨天尤人,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沿着太阳的方向走进田野,走进庄稼地里,走进乡村深处的每一个细节,使乡村的每一刻都充充实实和铿锵有声。哪怕只是一声劳动的号子,也如雷鸣一般响亮;哪怕只是向前迈出一步,也如山一般稳重;哪怕只是一个耕或者种的手势,也都是乡村的经典动作。乡村,处处铁质,铁质处处。
  ⑥乡村是农民的部落。城里人已经厌烦的事情,乡村还在喜欢或者也早已厌烦,喜欢的是一种没有丢失的乡村质朴,厌烦的是曾经生活在乡村里的城里人的矫作。城里人始终也在吃着乡村的粮食,但缺少了乡村的铁质。铁质似乎已被城里人丢失殆尽。我们是否要寻找乡村的铁质,使乡村铁质在城市里闪烁,应该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⑦乡村是我们生存的依托,也是城市生活的依据,没有了乡村就没有城市。是否有人为城市的一天天的侵占乡村沾沾自喜呢?如果缺少了乡村,缺少了乡村铁质,我们将会更加颓废,城市也将因此而变得莫名其妙地失去方向,因此,不论生活在乡村还是城市里的人们,都不能忘记永远的乡村铁质,它是我们永远的支撑,我们永远的方向。
  5.下列对散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开篇作者说:“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在我全部的生活中,乡村是最重要的。”这一行文的好处是开门见山,直接抒发了作者对乡村的热爱之情。
  B.在第三段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把高粱、谷子、玉米等农作物比作了自己的兄弟,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它们正在健康成长的模样。
  C.第五段作者运用排比修辞,使文章的行文充满气势,生动地写出了在充满铁质的乡村中生活的农人们旺盛的生命力和他们坚强、直率、质朴的性格。
  D.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描绘了乡村生活的图景以及在乡村中生活着的人们,凸显了乡村“处处铁质,铁质处处”的风貌。
  E.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我”的根就在乡村。与乡村比较起来,城市是让人厌恶的存在,是宁静美好的乡村的对立面,文章中处处都有“我”对城市和城市文明的批判。
  6.结合全文谈谈乡村具有怎样的意义?作者在行文中着重描写了乡村的土地,有怎样的目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
  ①只要播下种子,幻想就无可阻挡地蓬勃起来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走进乡村深处的每一个细节,使乡村的每一刻都充充实实和铿锵有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文章中的“铁质”具有其特殊的象征意义,根据你对文章的品读,谈谈对“铁质”象征意义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及解析

  1.【解析】BE。A.对散文的文体和抒情的分析都不对。本文属于叙事散文,所抒发的感情也不是“自己的孤寂、落寞之情”。C.不是夸张,是比喻。D.分析不恰当。“我”“觉得特别的舒适和温暖”是借着写吃面,表示出“我”和老人交流后产生的感觉。
  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守巷者”的形象可根据文中的描写概括。
  【答案】①是一个在小巷深处卖馄饨的老人;②表情凄迷、困怠,形象孤独;③心怀埋怨却又对未来充满希望。
  3.【解析】散文中的“长巷、夜晚”分别属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突出人物的社会地位和处境。自然环境突显人物的性格与命运。
  【答案】①高级住宅与克难房子相对比,突出了社会的贫富差距,为老人的出场作了社会环境上的铺垫;②写巷子的幽深、冷静,突出了卖馄饨老人处境的孤独;③写“我”每晚归来走在巷子里期盼见到微弱的灯光,既有引出老人的作用,也蕴含着“我”对老人的理解。
  4.【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侧重“探究”能力的考查。注意要求中的从主题思想、象征意蕴等多方面对它进行赏析,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
  【答案】观点一:以“守巷者”为题,暗示出文章的主旨就蕴含在对“守巷者”这一人物的理解中。①“守巷者”的人生变化以及在生活落差下的表现,体现了文章主题,具有普遍的意义;②“守巷者”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坚强与对未来的信心,是主题的意义所在。
  观点二:“守巷者”作为文题,具有丰富的象征意蕴。①“守巷者”是国民党在大陆垮台而迁徙台湾的一部分人的缩影;②“守巷者”象征了那种在困境中能够战胜困苦与孤独的人。
  5.【解析】选BE。B项作者并未对高粱、谷子、玉米等农作物进行“细致入微地描写”,同时描写的也不是“正在健康成长的模样”。E项作者对缺少铁质的城市的确有所批评,但不能上升为厌恶和批判,“处处批判”的断语更是不准确的。
  6.【解析】第一问乡村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第二问要结合文章的题目以及主旨来回答乡村土地的妙处。
  【答案】意义:①是我永远的家园。②乡村是城市的依托,是城市的母体,城市是乡村的延伸和延续。③乡村是农民的部落,是我们生存的依托,也是城市生活的依据。④乡村可以为我们提供粮食。目的:土地是铁质的来源,乡村的铁质就存在于乡村的土地之中。作者写乡村土地的目的是为了更加突出乡村铁质对于乡村的重大意义。
  7.【解析】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要结合上下语境。第一句,其实是指种子对农民的重要性。第二句主要指农民在乡村中到处都能见到,因为他们的辛勤付出,乡村才更显充实。
  【答案】①对于农民来说,种子就意味着希望,当他们把种子播撒在这片坚实的土地上的时候,内心深处就已经在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②农民勤劳工作的身影遍布乡村,他们的勤劳付出使乡村每一刻都充实丰富且充满了生气。
  8.【解析】文章在最后点明了主旨,总结了全文,并且首尾呼应。“铁质”是这篇散文要解释的中心内容,这里的铁质是对乡村生活的总体概括,表现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赞美之情。所以把握“铁质”的含义就要分析作者在文章中使用的各种材料,分析这些材料中表现出的乡村的特点。
  【答案】作用:总结全文,点明主旨;与开头作者强调的乡村的重要性相呼应。理解:①是一种人格或性格的象征,作者希望人人都能拥有铁质性格,要像农人们那样,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直率、质朴的性格,高昂豪迈。②是生存意义的象征,生活着的人们无论生活在乡村亦或生活在城市,人们不论面对怎样的环境都要能够挺直脊梁,都应该让自己的生活中充满了铁质,铁质是人们永远的支撑。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文章来源招生考试网,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 https://www.sczsxx.com/html/gaokaoziyuan/changguishiti/2015/0214/2015ywlx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