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考试态度转变理论介绍

小编 2023-12-19 09:59:40

 

情绪改变理论

1.海德的平衡理论

这个理论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情绪改变中的效果。

人们的情绪系统中存在某些情感要素之间或点评要素之间趋于一致的压力,若呈现不平衡则倾向于朝平衡转化。人们在改变情绪时往往遵循“吃力最小准则”,个别尽可能少地改变情感要素而保持情绪平衡。

海德提出了一个 P-0-X 模型阐明他的观念。

2.费斯廷格认知失调论

个别关于自我、环境和情绪对象都有许多的认知要素,当各认知要素呈现“非配合性”的关系时,个别就会产生认知失调。

失调的认知成分多于和谐的认知成分,则认知失调的程度越大。认知失调给个别造成心理压力,使之处于不愉快的紧张状态。此刻,个别就会产生消除失调、缓解紧张的动机,经过改变情绪的某些认知成分,到达认知和谐的平衡状态。

认知失调可能有4种原因:逻辑的对立、文化价值冲、观念的对立、新旧经验相悖。

消除、减少认知失调的途径:

改变或否定失调的认知要素的一方,使两方面的认知要素和谐。

引入或添加新的认知要素,以改变原有的不和谐关系。

下降失调的认知要素两边的强度。

3.社会交流论

这种理论从个别对得失权衡与比较后,产生的趋向与回避动机的视点解释情绪的构成与改变。

社会交流论以为,决议个别采取何种情绪以及改变情绪的关键是诱因的强度。情绪持有者不是被动接受环境的影响,而是自动对诱因进行周密的核算。

情绪是必定要素(得)与否定要素(失)的代数和。

个别挑选何种情绪取决于这种情绪能使其获得什么、失掉什么、总收益怎么。可是个别并非永远是沉着核算的决策者,而且个别对这种内部的核算进程也未必意识得到。

他们喜欢的文章
中职专业栏目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