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胡愈之
胡愈之
胡愈之(1896-1986),原名学愚,笔名胡芋之、化鲁、沙平、伏生、说难等,1896年9月9日出生于浙江省上虞县(今丰惠镇)一个世代书香的地主家庭。
胡愈之三四岁即在父母启蒙下认字读书,1904年入县高等小学堂学习,1910年毕业,此间,胡愈之受父亲维新思想影响,反复阅读了谭嗣同的《仁学》等书,从小树立了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思想基础。1911年,胡以县试第一名考入绍兴府中学堂,与当时任校监的鲁迅结下了师生之谊。
1912年,入杭州英语专科学校。1913年,师从绍兴名宿薛朗轩学古文。
1914年,考入上海商务印书馆为练习生,工作之余读英语夜校,并自学日语、世界语,开始发表著译文章。
从1915年起,胡愈之开始担任《东方杂志》编辑,并发表著评文章。
经数年刻苦学习磨炼,到1918年他已熟练掌握英语、日语和世界语。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胡愈之在上海和商务印书馆职工一起参加罢工,与学生一起集会,积极声援。创建上海世界语学会。1920年,与茅盾、郑振铎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积极推进新文学运动。1920年,创办上虞第一份报纸《上虞声》,寄回上虞发行,在家乡传播新思想、新文化。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胡愈之投身于轰轰烈烈的群众革命运动,他是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的工会代表,参加了群众集会、游行和罢工。为推动运动发展,他和郑振铎、叶圣陶等共同发起创办《公理日报》,并在《东方杂志》发表长文《五卅事件纪实》,不仅忠实地记录了史实,而且深刻认识到:“五卅事件而引起的全国民众运动,是中华民族要求独立与生存的大抗争的开始。”1926年,胡愈之支持创办《新女性》杂志与开明书店。1927年北伐战争胜利发展,胡愈之积极参加了上海工人群众的斗争和武装起义。
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胜利后,胡作为编译出版工会的代表出席了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胡愈之目睹了反动派在宝山路上对示威工人群众的大屠杀,义愤填膺,由他起草,并与郑振铎等7人联署,在《商报》公开发表了给国民党中央的抗议书。周恩来誉此为“中国正直知识分子的大无畏壮举”。
1928年,胡愈之因遭反动派嫉恨,被迫出国,以《东方杂志》驻欧洲特约记者身份流亡法国,入巴黎大学攻读国际法。他潜心阅读了《资本论》,并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学说,思想渐渐由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他同时还进入新闻专科学校学习新闻学。留法期间,他曾利用假期,游历考察英国、比利时、瑞士等国。1931年,胡愈之在返国途中对苏联进行访问,回国后著成《莫斯科印象记》一书,比较客观地介绍苏联十月革命后的成就,在广大青年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一·二八事变后,胡愈之重返复业后的商务印书馆,主编复刊后的《东方杂志》,宣传抗日救国。同时,他又与邹韬奋一起主持著名的《生活周刊》,推动创办生活书店。后来,由于他在《东方杂志》安排组织了《新年的梦想》专栏,其中一些文章曲折地表达了对国民党统治的讽刺和不满,引起了商务印书馆领导者的恐惧和干预,他被迫离开了《东方杂志》和商务印书馆;《生活周刊》因发表胡愈之的《民众自己起来吧!》一文,也被国民党政府查禁停刊。
1933年,胡愈之应鲁迅之邀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并当选为总会执行委员。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先后筹划创办《新生周刊》、《文学》、《太白》、《译文》、《妇女生活》等进步刊物,主编《世界知识》,同时创建生活书店的编辑部,出版了一批革命文学作品和普及新兴社会科学知识的图书,从而在国民党的“文化围剿”中,使生活书店成为进步文化工作者重要的革命文化阵地。
1935年,胡愈之通过杜重远积极争取东北军反蒋抗日,为后来张学良与共产党联合打下了基础。后来又从事上海文化界抗日救亡运动,与沈钧儒等发起组织救国会,推动抗日救国运动的发展。后因党内他的直接领导人被捕,不得不避走香港。
1936年,因当时与中共中央的联系中断,胡受党组织派遣,离港经法国赴莫斯科,直接向共产国际中国代表团汇报了情况,同时听取了共产国际七大关于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方针的传达。4月,胡愈之和潘汉年一起回香港从事救国会的活动。为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胡愈之在港起草了《为抗日救亡告全国同胞书》,后来由沈钧儒、邹韬奋、陶行知、章乃器等以《团结御侮的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联名发表。11月,全国救国会领袖沈钧儒等七人被国民党逮捕,胡愈之担负起营救“七君子”的组织工作,与宋庆龄、何香凝等发起“救国入狱”运动,共同赴苏州,以“爱国有罪,自请入狱”抗议国民党暴行。
抗日战争爆发后,胡愈之担任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常委和宣传部长,利用这个国共合作的统战组织,积极促成《救亡日报》创刊,并成立了国际宣传委员会,为党开辟了向国外宣传的新闻机构。上海陷落后,他仍然留下继续斗争。在艰难的环境中,胡愈之和留在上海的爱国人士,继续进行民众的组织和教育工作,特别是对大量逃入租界的难民进行救济,组织他们学习。他还在租界继续出版《团结》、《集纳》、《上海人报》、《译报》等刊物,向国内外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此外,胡愈之还办起社会科学讲习所,训练干部,并创办名叫“复社”的地下出版机构,翻译出版了斯诺的《西行漫记》,组织编辑出版20卷巨著《鲁迅全集》。1938年,胡愈之根据党的指示,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三厅五处处长,主管抗日宣传动员工作。武汉沦陷后,奉周恩来指派赴桂林,出版《国民公论》,组织国际新闻社,创办文化供应站,出任董事和编辑部主任。1940年,宪政运动在全国兴起,胡愈之积极投入这一运动,参加了广西宪政促进会,并为大会起草宣言。年底,根据周恩来指示离开桂林经香港到新加坡,开辟海外宣传阵地,应聘任陈嘉庚办的《南洋商报》编辑主任。胡愈之革新《南洋商报》,使之成为团结华侨共同抗日的有力宣传工具。他还积极参加华侨社会活动,与陈嘉庚等爱国华侨建立了亲密的友谊,广泛地团结了华侨中的文化界人士,推动了南洋侨胞抗日爱国运动的发展。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胡愈之组织星洲华侨文化界战时工作团,任副团长,他还办起青年战时工作干部训练班和各种宣传队,参加了陈嘉庚为首的新加坡华侨抗敌动员总会,并任执委和宣传部长,动员组织华侨武装抗日。新加坡失陷后,胡愈之转赴苏门答腊避难,患难之中,不忘抗日,团结共同逃亡的文化界人士组成“同仁社”,互相鼓舞斗志。此外,他还进行了印度尼西亚语研究。抗战胜利后,胡愈之回到新加坡创办新南洋出版社,主办《南侨日报》、《风下》周刊和《新妇女》杂志,在海外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
1945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任民盟南方总支部常务委员、民盟马来亚支部主委。1948年4月,从南洋回国,经香港、朝鲜辗转到达华北解放区,受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等领导人的接见。
1949年3月,民盟总部迁至北平,胡愈之担任民盟临时工作委员会委员,着手筹办民盟中央机关报《光明日报》,6月16日,胡愈之为主编的《光明日报》创刊。1949年9月,胡愈之以人民救国会代表,参加新政协的筹备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共商新中国成立事宜。
因救国任务已经胜利完成,12月,人民救国会宣布结束,胡愈之起草结束宣言并报告结束经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胡愈之历任《光明日报》总编辑、新华书店总编辑、国家文教委员会委员、国家出版总署署长、中国新闻社理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理事长、会长、国际世界语协会荣誉监护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尼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国拉丁美洲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国亚非学会副会长、中华全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名誉会长、第一至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六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民盟第二届中央常委及秘书长,第三、四届中央副主席,第五届代主席。他为新中国的新闻出版事业、文字改革工作、世界语推广活动,为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以及民盟等民主党派建设,为中国人民和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友好交流和世界和平民主事业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1986年1月16日,胡愈之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
(文章来源招生考试网,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 https://www.sczsxx.com/html/read/renwu/renwu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