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出类拔萃的建筑学家──宇文恺

日期:2014-09-11 来源:招生考试信息网 点击

宇文恺,复姓宇文,名恺,字安乐,鲜卑族,朔方夏州(今陕西靖边北白城子)人。他出生于西魏恭帝二年(公元555年),病逝于隋朝大业八年(公元612年),是出类拔萃的建筑学家。

  宇文恺家庭在北周王朝属贵族。家中世世代代出能征惯战的武将。他的几位兄长都是以武功立业,而宇文恺与兄长们不同,自幼爱好读书,不喜练武,尤其对建筑艺术情有独钟。他善于继承借鉴,勇于改革创新,青年时代就在建筑行业享有盛誉。

  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为巩固统治,隋文帝杨坚诛杀宇文氏家族。起初,宇文恺被抓起来,准备杀掉。后因他哥哥宇文忻拥戴杨坚当皇帝有功,遂将宇文恺赦免。

  隋朝建立时仍以汉朝长安为首都。此城自汉以来,“凋残日久,屡为战场”,已经不像都城的样子;再加上渭水河床南移,城内潮湿,易被水淹,于是隋文帝就想在龙首原南面地势较高的“六陂”地带,别建都城。隋开皇二年,即公元582年,隋文帝任命宇文恺负责设计和营造新都城,当时宇文恺才26岁。

  营建新都正监是左仆射(职位相当于宰相)高熲,但他只是挂名而已,规划、设计、组织、施工、管理等具体事务,都由宇文恺负责。

  为了建好新都,宇文恺首先到洛阳和邺都参观,吸取北魏洛阳城和东魏、北齐邺都的优点,然后仔细勘查建城地址及周围的地形、水源,根据地形地貌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进行总体规划设计。他巧妙地利用“六陂”岗阜起伏的地势,在建筑布局上注意高低错落,充分展现了城市建设的立体效果。他绘制出详细的平面设计图,合理地组织、分配人力、物力,采取区域施工方案,先建宫城,次建皇城、再建郭城,在不到十个月的时间里建成了一座宏伟壮丽的新都城,创建了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据《长安志》卷七记载,隋文帝初封大兴公,所以把新都城命名为大兴城。

  隋炀帝登基后,决定将洛阳建设成为东都。宇文恺又奉命营造东都。东都的设计原则和大兴城一致。东都洛阳用时十一个月建成。隋炀帝看到东都城气势宏伟,宫廷建筑壮丽辉煌,龙颜大悦,提升宇文恺为工部尚书,相当于今天的建工部长。

  在中国建筑史上,宇文恺有二项重大发明,对后代建筑艺术产生深远影响。一项是按比例先制成立体模型的设计方法,再一项是设计并建成了大型活动房屋。

  古时候,人们管皇帝举行国家盛大典礼的殿宇称为明堂。为标榜皇权是天命神授的,明堂的建造必须庄重威严,历代相沿有一定的规格和制度。西晋末年,屡兴战乱,明堂制度已经废绝。隋朝兴起后想恢复这一制度,重新建造明堂。但是,当时有关明堂的规格、样式、众说纷坛,莫衷一是。为解决这个疑难问题,宇文恺博采群书,详细考订,撰写出《明堂议表》二卷,并绘制出精细的设计图样。他又按照设计图样,按比例缩小,用木料制成明堂模型,以便考察设计效果。宇文恺的明堂设计,虽然因故未能实施,但他发明的这种按比例先制成立体模型的设计方法,实为建筑艺术上的一大突破和创新。这一建筑工程设计的新方法和新手段被后世建筑家所继承,沿用至今。

  据《隋书·宇文恺传》记载:隋炀帝巡视北方边疆地区,曾命宇文恺为他建造“观风行殿,上容侍卫者数百人,离合为之,下施轮轴,倏忽推移,有若神功。”当时,少数民族兄弟都赶来观看,赞叹不已。《隋书·礼义志》还记载隋炀帝时曾造六合城,“六合以木为之,方六尺,外面一方有板,离合为之,涂以青色。垒六板为城,高三丈六尺,上加女墙板,高六尺。开南北门。又于城四角起楼敌二,门观、门槛皆丹青绮画。”六合城“周回八里……其中施行殿,殿上容侍臣及三卫仗,合六百人。”这样一座庞大的建筑,“一宿而毕”。它的建造原理和“观风行殿”出于一辙。“观风行殿”和“六合城”,在世界建筑史上,是有关活动房屋的最早记载。

  在现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领域,既便于组装,又便于拆卸的活动房屋得到广泛的应用。这项重大建筑艺术的发明者,就是隋朝出类拔萃的建筑家宇文恺。

(文章来源招生考试网,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 https://www.sczsxx.com/html/read/renwu/renwu210.html)

  特别说明:招生考试网【www.sczsxx.com】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相关信息以权威部门公布的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