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母仪天下的贤后
母仪天下的贤后,更多学科知识请继续关注课外书籍更新
传统女性的标准来源于古人的天人合一思想和由之衍生出的传统道德观念。《易经》曰: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属于两种不同的物质,自然有其不同的属性。“干”、“坤”两卦则是阴阳的典型代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阴柔与阳刚是其特性的表现,对应于人,则男性属于阳刚,女性属于阴柔,刚柔相济,相互依存,方能和谐相处,这是大道落实于人后形成的道德规范与礼仪要求。
古代对于女性的标准有比较详细的描述,《礼记》、《周礼》、《诗经》、《烈女传》等典籍中既有明确的标准要求,也有历代妇女的榜样和典范。传统的女性标准应该是温柔贤淑、善良含蓄,有因拥有美好的心灵而自然散发出来的由内及外的优雅。美好的德行才是女性的真正美丽之处。我们不妨从古代的母仪天下的贤后中选取三例作为典范。
一、东汉阴丽华皇后
阴丽华,南阳新野人,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第二任皇后,为春秋时代著名的齐相管仲之后。刘秀统一天下之后的第五年,阴丽华被册封为皇后。史载:阴后性仁孝,多矜慈。七岁失父,虽已数十年,言及未曾不流涕。在位之时,端庄贤淑,有母仪之美。皇后内持恭俭,外抑宗族,为一代贤后。
东汉建立之初,有帝无后,郭圣通、阴丽华二女同封贵人。其时,郭已诞下皇长子刘疆,但刘秀以阴丽华有“母仪之美”,欲立阴氏为后。古之女子,未有不以登后位为人生至荣,可阴氏却非常谦卑,坚辞不受,“自陈不足以当大位”,后刘秀封郭圣通为皇后。之后,刘秀要封阴丽华的所有兄弟为侯爵。阴丽华仍然婉言谢绝,说按自己的身分,她的兄弟们怎么能够越礼做侯爵呢?刘秀又赏赐珠宝给阴丽华,她依然拒绝,说如今国家刚刚稳定,百废待兴,自己要那么多珠宝有什么用呢?
建武十七年,光武帝因郭皇后“数怀怨怼”废皇后郭氏,立贵人阴丽华为后。
已经是皇后的阴丽华依然谦恭,对多次中伤她的废后郭圣通并没有采取落井下石的态度,反而为她求情,让刘秀本着宽厚仁慈的态度来处理郭圣通。不仅如此,阴丽华还对废太子刘彊及郭氏的小儿子中山王刘焉极尽关爱与照顾。阴丽华常常叮嘱她的儿孙们善待郭圣通的家族,而且要牢记她曾经做过他们十七年的嫡母、嫡祖母。因此必须将郭圣通视作母亲、祖母来看待。
这一点,不但明帝刘庄做到了,连阴丽华的孙子汉章帝刘炟都牢记在心。后来的东汉皇族,确实再没有发生过杀害废太子和非己所出皇子的事情。这不能不说与刘秀和阴丽华的身体力行、传为家训分不开。
二、东汉马明德皇后
马明德皇后的父亲是东汉著名的伏波将军马援。因辅助汉光武帝刘秀平定天下战功卓著,但因为得罪了权贵光武帝刘秀的女婿梁松,遭其陷害。马援年仅十岁的三女儿(即马明德皇后)担负起治理家务的重任,她不仅能独立处理家中大小事务,而且在与其他家族交往时也能如成年人一样从容应对。
公元52年,十三岁的马明德选入太子刘庄的宫中。她入宫后悉心侍奉阴皇后,对其他的人也是礼仪周备,57年汉明帝刘庄即位,因马氏德冠后宫,遂立为后,史称明德皇后。马皇后不仅品德出众,也很有才华,能背诵《易经》,熟读《春秋》、《楚辞》、《周礼》等传统经典。
马皇后生性宽仁,谦恭节俭,不喜好游乐,平易近人。平时都穿粗布衣服,除了国家大典场合,从不穿贵重的丝绸织绣之衣。后宫的嫔妃对她非常钦佩。
马皇后虽不干预朝政,但对世事却明断有理。公元70年,明帝的异母兄弟楚王刘英企图谋反,事情败露后,明帝不忍处死刘英,只是废黜了刘英的爵位,徙往丹阳郡(今属安徽)。刘英到丹阳后自杀,明帝认为是有人鼓动楚王谋反,下令彻查其党羽,一时受株连的人不计其数,许多大臣纷纷劝谏,但明帝根本不听。马皇后知道被抓的人大部份都是冤枉的,十分忧虑。一天明帝回宫,她趁机向明帝进言,请求明帝不要把案件扩大,神情悲楚,明帝深为感动,以至于在明帝十五年二月,刘庄颁令大赦天下,将从前不算在大赦范围内的谋反之罪也算在宽大处理之列。此案能够从宽而不至于多伤人命,马明德皇后功不可没。
从此明帝才发觉皇后对政事有独到的见解,在遇到公卿大臣难以裁决的问题时,常常会让马皇后帮着分析。马皇后为他深入分析事情原委,明帝都会郑重看待,弥补了许多朝政上的缺陷。但她从未提及自己家的事,包括父亲的冤屈,虽心中酸苦,从不在明帝面前表露,因此更加得到明帝的敬重。
马皇后没有子女,明帝就让她抚养宫中贾氏的儿子刘炟。马皇后尽心抚养和培育,对刘炟的关怀无微不至,事事亲力亲为,以至于劳累憔悴,母子关系胜似亲生。
公元75年明帝去世,太子刘炟即位,是为章帝。马皇后被尊为皇太后。章帝即位后第二年,天下大旱,一些溜须拍马的大臣趁机上书朝廷,认为天旱的原因是没有封赏外戚,请求皇帝将皇太后的两个弟弟加封侯爵。但是马皇后没有答应,她专门为此发下了一道措辞严厉的诏书,再一次拒绝了为马氏家族封侯的可能。章帝读了母亲这道诏书,不禁悲叹不已,再次向母亲求情:“汉朝兴盛,舅氏被封侯,就像皇子被封王一样,是应该的。母亲诚存谦虚,难道要让我做不孝顺舅父的皇帝?何况舅舅中,一位年老,两位患病,如未加封之前有个三长两短,我只好抱刻骨之恨了。”
马明德答道:“我思虑再三,我并不是想得谦让的好名声而让儿子的名声受损,而是马家无功于国。如今又逢大旱,百姓生活困苦,这时要是封赏外戚,有违我的心意,并不是孝顺我。如果一定要封赏,必须等到阴阳调和,边境清靖的时候。”
章帝即位四年后,果然其年旱涝之灾俱无,五谷丰登,边境也平安无事。高兴的章帝立即决定晋封三个舅舅为列侯。
马皇后知道后,认为为人应当知进退,不能有奢念,希望他们能够明白自己的苦心。三兄弟遂只接受了封爵,辞去职位,不再参政议事。
东汉一代,皇帝大都年幼无知,年轻的皇太后往往要依靠外戚来把持朝政,只有马皇后一人,以史为戒,禁止外戚参政。马皇后一生勤俭,谦逊,知书识礼,明理达义。公元79年马皇后因病去世,谥号“明德”,享年41岁。明帝、章帝两朝的政治能够比较清明,史称明章之治,她的所作所为无疑是有着积极影响的。故《续烈女传》称赞她“在家则可为众女师范,在国则可为母后表仪”。
三、唐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隋右骁卫将军晟之女。八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十三岁嫁李世民。李世民即位十三天即册封为皇后。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后为皇帝诞下三子四女。贞观十年薨。谥号文德皇后。李世民誉之为“嘉偶”、“良佐”并筑层观望陵怀念。
长孙皇后生长在官宦世家,自幼接受了一整套正统的教育,形成了知书达礼、贤淑温柔、正直善良的品性。在她年幼时,一位卜卦先生为她测生辰八字时就说她“坤载万物,德合无疆,履中居顺,贵不可言。”
长孙氏十三岁时便嫁给了当时太原留守李渊的次子、年方十七岁的李世民为妻。她年龄虽小,但已能尽行妇道,悉心事奉公婆,相夫教子。
唐高祖武德九年八月,李世民登基,长孙王妃成为母仪天下的长孙皇后,应验了“坤载万物”的预言。长孙氏并不因之而骄矜自傲,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贤良恭俭的美德。对于年老赋闲的太上皇李渊,她十分恭敬而细致地侍奉,每日早晚必去请安,时时提醒太上皇身旁的宫女怎样照顾他的生活起居,像一个普通的儿媳那样尽着孝道。对后宫的妃嫔,长孙皇后也非常宽容和顺,凭着自己的端庄品性,影响和感化了整个后宫的气氛,使唐太宗不受后宫是非的干扰,能专心致志治理国家大事。虽然长孙皇后出身显贵之家,如今又富拥天下,但她却一直遵奉着节俭简朴的生活方式,衣服用品都不讲求豪奢华美,饮食宴庆也从不铺张,因而也带动了后宫之中的朴实风尚。
因为长孙皇后的所作所为端直有道,唐太宗对她十分器重,常与她谈起一些国家大事及赏罚细节。长孙皇后虽然很有见地,但她不愿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干预国家大事。她认为男女有别,应各司其职,唐太宗却坚持要听她的看法。长孙皇后拗不过,说出了自己经过深思熟虑而得出的见解:“居安思危,任贤纳谏而已,其它妾就不了解了。”
大臣魏征以敢于进谏闻名,常对太宗的不当行为和政策直接了当地指出,并力劝他改正,唐太宗对他颇为敬畏,常称他是“忠谏之臣”。一次,唐太宗兴致突发,带了一大群护卫近臣,要到郊外狩猎。正待出宫门时,迎面遇上了魏征,魏征问明了情况,当即对唐太宗进言道:“眼下时值仲春,万物萌生,禽兽哺幼,不宜狩猎,还请陛下返宫。”唐太宗坚持出游,魏征却不肯妥协,站在路中坚决拦住唐太宗的去路。唐太宗怒不可遏,下马气冲冲地返回宫中。
唐太宗回宫见到了长孙皇后,犹自气愤地说:“一定要杀掉魏征这个老顽固,才能一泄我心头之恨!”长孙皇后问明了原由,也不说什么,只悄悄地回到内室穿戴上礼服,然后面容庄重地来到唐太宗面前,叩首即拜,口中直称:“恭祝陛下!”她这一举措弄得唐太宗满头雾水,吃惊地问:“何事如此慎重?”长孙皇后一本正经地回答:“妾闻主明才有臣直,今魏征直,由此可见陛下明,妾故恭祝陛下。”唐太宗听了心中一怔,觉得皇后说的甚是在理,于是满天阴云随之而消。
长孙皇后的长子李承干自幼便被立为太子,当时宫中实行节俭开支的制度,太子宫中也不例外,费用十分紧凑。掌管宫中财物的人员屡次要求增加费用。但长孙皇后并不因为是自己的爱子就网开一面,她说:“身为储君,来日方长,所患者德不立而名不扬,何患器物之短缺与用度之不足啊!”她的公正与明智,深得宫中各类人物的敬佩,谁都愿意听从她的安排。
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文武双全,辅佐李世民赢取天下,立下了功勋,本应位居高官,但因为他的皇后妹妹,反而处处避嫌,以免给别人留下话柄。唐太宗原想让长孙无忌担任宰相,长孙皇后却奏称:“妾既然已托身皇宫,位极至尊,实在不愿意兄弟再布列朝廷,以成一家之像,汉代吕后之行可作前车之鉴。万望圣明,不要以妾兄为宰相!”万不得已,唐太宗只好让他作开府仪同三司,位置清高而不实际掌管政事,长孙无忌仍要推辞,理由是“臣为外戚,任臣为高官,恐天下人说陛下为私”。唐太宗正色道:“朕为官择人。唯才是用,如果无才,虽亲不用,襄邑王神符是例子;如果有才,虽仇不避,魏征是例子。今日之举,并非私亲也。”长孙无忌这才答应下来。
长乐公主是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掌上明珠,将出嫁时,她向父母提出,所配嫁妆要比永嘉长公主加倍。魏征听说了此事,上朝时谏道:“长乐公主之礼若过于永嘉长公主,于情于理皆不合,长幼有序。规制有定,还望陛下不要授人话柄!”唐太宗本来对这番话不以为然,回宫后随口把魏征的话告诉了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却对此十分重视,她称赞道:“常闻陛下礼重魏征,殊未知其故;今闻其谏言,实乃引礼义抑人主之私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妇,情深意重,仍恐陛下高位,每言必先察陛下颜色,不敢轻易冒犯;魏征以人臣之疏远,能抗言如此,实为难得,陛下不可不从啊。”于是,在长孙皇后的操持下,长乐公主带着不甚丰厚的嫁妆出嫁了。
此后,长孙皇后还派中使赐给魏征绢四百匹、钱四百缗,并传口讯说:“闻公正直,如今见之,故以相赏;公宜常秉此心,不要转移。”魏征得到长孙皇后的支持和鼓励,更加尽忠尽力为国。
贞观八年,长孙皇后随唐太宗巡幸九成宫,回来路上受了风寒,又引动了旧日痼疾,病情日渐加重。太子承干请求以大赦囚徒并将他们送入道观来为母后祈福祛疾,群臣感念皇后盛德都随声附和,就连耿直的魏征也没有提出异议,但长孙皇后自己坚决反对。她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非人力所能左右。若修福可以延寿,吾向来不做恶事;若行善无效,那么求福何用?赦免囚徒是国家大事,道观也是清静之地,不必因为我而搅扰,何必因我一妇人,而乱天下之法度!”她深明大义,终生不为自己而影响国事,众人听了都落下了眼泪。唐太宗也只好依照她的意思而作罢。
弥留之际长孙皇后仍殷殷嘱咐唐太宗善待贤臣,不要让外戚位居显要;并请求死后薄葬,一切从简。
悲痛不已的太宗在元宫外的栈道上修建了起舍,命宫人居住其中,如侍奉活人一般侍奉皇后;他又在宫中建起了层观,终日眺望昭陵,虽然在魏征的规谏下毁弃了,但其之后对长孙皇后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令人唏嘘。
本文所述这三位皇后都能够严谨的遵循并实践天地神明传承于世人的道德规范,温柔敦厚,善良贤淑,通情达理,相夫教子,不仅赢得了丈夫的尊重,更赢得了后世敬仰,她们因此被尊为千古贤后,更是传统女性的典范。
(文章来源招生考试网,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 https://www.sczsxx.com/html/read/renwu/renwu93.html)